我在谈论共情,他们在谈论逻辑
先前我刷到一个视频,内容是「一位学生在自习期间播放恐怖电影,反而导致另一位学生被吓出精神问题」。较为可悲的是,评论区内竟然有很多声音是指责受害者「矫情」,然后延伸到「现在的孩子都脆弱」。
这些声音令我作呕,于是我写了一个评论侧面攻击了这群人。我说:
「评论区部分评论很完美地展示出了过早接触暴力、恐怖题材内容的弊端:没有共情能力、喜爱嘲笑欺凌他人。不要成为这种人。」
结果我收获了一部分支持我的声音,以及一部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要指责我的声音:
-
说「没有共情能力、喜爱嘲笑欺凌他人」这些都是个人特征,然后指责我将它们赖到恐怖片上。我的回复是,我压根没有说看恐怖片是导致这些情况的主要因素啊。
-
反问我「与他人共情有什么意义」。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我都没有回复他他就已经被其他人骂的不敢说话了。
-
认为我归因草率的,原因有二:
- 我不知道评论区内缺乏共情能力的是因为过早看了恐怖片
- 我无法确定恐怖题材会导致缺乏共情能力
我主要就说第三条。
首先我承认,我的评论存在了几个逻辑问题:我确实无法隔着网线核实那几个恶语相向的人童年是否看过恐怖片,「过早接触」也确实不能直接推导出「缺乏共情」。
但对于这个人看似客观的驳斥,我有意见。
我说的明明是「弊端」,他怎么理解成我说接触恐怖题材「一定」会导致缺乏共情能力?我有说我「确定」接触恐怖题材会「导致」缺乏共情能力吗?「弊端」这个词属于 可能性论述,他硬是给我掰成了 确定性论述,然后用这个被强化后的 稻草人 来攻击我「归因草率」。
通常我们看到一个熊孩子在公共场合撒泼打滚,会下意识感慨「这是过度溺爱、缺乏管教的弊端」。这并不代表我们认定所有溺爱的孩子都会变坏,也不代表我们需要先做完家访确诊了家教方式才能开口说话吧。
我们是在根据经验,警示一种环境造就性格的风险。我的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心理学研究早已证实过度的感官刺激会让人对现实中的痛苦变得麻木。
是啊 看恐怖内容不一定会让人丧失共情能力、变得喜欢嘲笑欺凌他人,但那和我的观点有什么关系,我本来就不认为它们一定会这样啊。我个人并没少看恐怖题材的内容,并认为恐怖内容在我们的成长中有一定的帮助。
我想表达的根本不是「我反对恐怖片」,而是「心智未成熟时的过度暴力暴露」:为什么要莫名其妙霸占自习时间然后自作主张播放恐怖片,然后攻击受害者矫情? 再用先前熊孩子的例子,对方非要杠「你怎么知道他不是天生坏种」,这种对于显而易见的关联视而不见、非要追求绝对因果的姿态,与其说是严谨,不如说是为了抬杠而故意装瞎。
再退一步讲,这真的重要吗?
我的那条评论,根本不是一篇学术结论,而是 一个正常人类在面对同类受苦、遭到二次伤害时,出于道德义愤的本能反应。我认为我的评论,在这个评论区的出现根本就是在提醒其他观众,重点是「不要成为恶人」,使用「恐怖和血腥内容」作为因子完全是为了攻击那些恶意评论。我的评论的唯一问题,不就是没有叠所有的甲,在每个词之前加个「可能」嘛?
他的回复也是完完全全的在「驳斥」我,而非「探讨」这个问题。他指责我的点是否正确?客观来讲,没什么问题,我的用词确实不是「事实」。我不清楚他回复我的实际动机,但在他的语气里只能感受出他的质疑、否定,和一丝刻意的指责,也就是说他的回复本身既不严谨,也带有攻击性,并且绝口不提受害者和评论区里满溢的恶意。
但他的回复,无视了我的 价值倡导 初衷,只是揪住了我论证中不符合学术严谨性的部分进行攻击。他 不在乎 那个学生是否痛苦,也 不关心 我的核心关怀,他只 享受 于指出我形式上的错误。
这让我想起一句禅语:
当手指指向月亮时,傻瓜却在看手指。
在这种语境下,优先讨论「归因是否严谨」,真的有意义吗?
难道我们在制止恶行、呼吁善良之前,必须先做一份完美的社会学调查报告?难道人说的每一句话,都要以此生绝不出错的标准,去迎合世界上所有杠精的审查?
把逻辑变成自己冷漠的借口,这种所谓的「严谨」,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