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宣传策略
此文章记录了一些我对于现代年轻人创业,尤其是其宣传策略的观察和想法。
我的一位创业者朋友想要将目标人群定在 Z 世代(指代 1997-2012 年出生的人,也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原因很简单:你是个年轻人,你要赚年轻人的钱。他找来了一位摄影师,拍了许多带有艺术氛围的照片作为宣传,还录制了一些宣传视频。重点在于这些宣传视频。他告诉我,现在能夺得 Z 世代目光的宣传视频必须是夸张、搞笑、刺激的。
作为例子,我被迫看了其他初创公司的宣传视频。它们都是在 Instagram 上投递短视频、具有着年轻人特有的欢快活泼耍宝风格。这些视频和产品没有丝毫关系,更多是创始人同员工们整活:招程序员要招有自闭症的、员工和创始人的关系要亲近到「一起搓澡」…… 这个时候我看到公司名称还没反应过来,看到创始人的名字才意识到他是 Cluely—— 七月份较有话题度的「AI 作弊工具」—— 的 CEO。
Roy 和 Cluely
Roy 是一位辍学的 21 岁男生,干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例如靠作弊过了亚马逊的面试,却把作弊方式分享到了 YouTube,导致被亚马逊的员工发现。他因为现在这个 AI 初创公司 Cluely,在外网火了一把,公司也足足融资了 1500 万。我那会儿刷到过有人吐槽他新投放的广告的帖子,结果第二天就在路上看到了这个广告: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白纸黑字写着「我是 Roy,今年 21 岁,我开了个 AI 初创公司,快来看」。
我不否认,Z 世代购物者确实更信任网红,并且对「夸张、搞笑、刺激」的内容有着天然的亲和力。短视频平台上,60 秒以下的内容拥有最高的参与度,而那些展示真实性、幽默感和参与感的品牌更容易获得青睐。
当然,这是趋势观察,不是对个体的标签。
但这里存在一个危险的逻辑跳跃:理解 Z 世代的偏好,不等于可以用纯粹的表演代替产品价值。
Roy 的故事本身就是现代创业文化的极端标本。他因为开发帮助人们在面试中作弊的工具被名校开除,随后将这场争议本身转化为了病毒式营销的素材,从而获得 1500 万美元融资。他最初的策略就是创建争议,必须要让超过一半的观众讨厌视频,然后制作大量视频、像病毒一样投放出去。
这套玩法的核心在于,用极具话题性的「个人表演」来强行占据公众视野,从而让产品的实际价值在讨论中变得不再重要。当一条信息、一个事件在网络上足够火,各种监管、批评或惩罚措施就很难再对它产生任何影响了。换言之,公众注意力的放大效应还可以让事件本身变成一种护身符。
然而,Roy 也曾承认,这个「作弊工具」被设计出来就是等着被毁灭的,因为公司很快会调整面试流程,吸食原有面试流程的养分的作弊工具很快也会变得无用。
我现在再去看 Cluely,就会发现它已经转型成了面试辅助工具,可以在用户面试前策划好用户要准备什么等。这也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现在没有了争议,转型后的产品本身能否支撑起 1.2 亿美元的估值?在我看来,其长期价值仍然存疑。
对流量的焦虑
Cluely 只是当前时代、面向年轻人的无数个初创公司的其中一所。我在一次网上冲浪时,看到另一位辍学的年轻人创业。很有意思的是,他的主页里也近乎没有任何产品的内容,更多是尝试获取流量的帖子。
我作为一个无意间刷到帖子的人,无法从他的帖子里得知产品是什么,但是可以看出创始人在想办法「有趣」。我说他是想办法「有趣」而不是直接说他是个有趣的人,是因为我能从他的帖子里感受到他的焦虑,一种为了变得吸引人的焦虑。评论区时不时会出现一些尖锐的声音,差不多都是批评当下年轻人创业、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开会和 KPI,没有满腔热血只有歪门邪道。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了流量,然后呢?要如何变现?大家想看的是你这个产品,还是你努力表演出来的搞笑?